思维导图总是要我们自己归纳、总结出关键词。你们知道为何思维导图只能使用词语,不能使用句子的限制吗?
思维导图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就是,关键词需要用印刷体清晰地写在在每条线上,而且每条线上只能写一个词语。
反常的是,这一规则看上去似乎会限制想象力和联想能力,然而它事实上会给予认知能力和其他智力充分的自由。你越是用单个词语去思考,而不是用句子或短语,你的思维导图功能就越强大。
要用一个词语来总结你的思想或想法并用它来标记一个分支,确实会很困难,但是这是创作思维导图的一条最基本的规则。这样做的目的是保持你的思绪清晰、流畅。
把两个或多个词语写在一条线上,它们自然会混合在一起,这会使思绪发展的方向受到限制。结果就是,一旦两个想法混合在一起,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变得含混不清。
1、关键词因人而不同,且有例外。
何为关键词?同一句话可能每个人选取的都选取的不一样,即使做到一定水平的思维导图讲师也未必做到一样。每个人对于图像感的获取,以及对于关键词的理解会有偏差。
除此之外,不同的选取关键词的需要,也会在同一句话选取的时候有所不同。比如字思维导图作图的时候,关键词应该是“具象”性,什么样的词才容易具象呢,实词,也即做主语和宾语的名词,除此之外,谓语动词也可能充当“具象”特质。还有在特殊情况下,一些修饰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也在思维导图作图中会出现。
2、关键词因需要而不同。
上面提及思维导图作图是通常情况,选取实词做关键词,尤其是做分析导图使用的情况。但是在利用思维导图背诵课文的时候,如果按照上面需要,只是重点选取具象化的实词做关键词,是不利于学生逐句背诵文章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在保证重点兼顾实词动词的情况下,需要把握连接词。这样有利于学生逐句回忆文章的逻辑线性结构。
3、关键词因结构而不同。
在对于大型系统信息分析时候,处于不同层级的思维导图关键词也不尽相同。
比如对于一本书用导图分析:有中心伸展的第一二级分支,应该是具有概括性的词充当关键词,这样容易把控每个大的板块。对于三四级分支关键词应该以具象实词为主,这样便于理解每个中等板块信息内容。
对于五级以上的末等分支关键词,在兼顾实词同时,应该考虑修饰性虚词选做关键词,比如形容词,数量词。这样是具体细致的展现信息。所以出于不同地位的同一段文章,如果是对一个章节做思维导图,和对于整本书做关键词,以及对于一句话做关键词,关键词处理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思维导图的主旨是,简化,块化,同时不能失去信息展示本质以及信息内部联系,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是系统,思维导图本质是系统图,表面是同一段文章,但是在不同系统要求下,关键词可能不同。但是无论怎样,思维导图最大化火或者优先兼顾实词,以及实现具象化需要是一定。
如果大脑只注意一个词语,它就能思考这一词语所引发的各种可能性。然而,如果一个分支上写两个或更多个词语,那么大脑就会立即面临一个兴趣的冲突:它必须分散注意力和关注多个想法。这种分散必然破坏大脑真正有机的思维过程。
但这并不是说,与一个想法相关的词语一定得是一个个通过在一条线上写一个词语,思维导图创作者能够用大量细微的联系来分析大画面。反过来,对于这些细微的联系,也可以进一步详细地分析。在把握宏观的前提下,从微观的视角深入看待一个问题。
每个词语都拥有大量可能的联系,把词语混合在一起会立即限制可能的联系,进而抑制你的思维进程。使词语清晰地无地分离开来,可以促进思维的畅通。保持每个 “思想分支”清晰,并且与其他分支明显区别开来,有助于思维导图的使用者轻松地回忆起这条思想分分支,而不必担心出现混乱。因此,“一线一词”这一原则有:助于提升记忆力和回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