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登录,享 免费下载
首页 > 教程资讯 > 教程详情

自动驾驶争霸赛:三个万亿市场、两个千亿市场和数个百亿市场

软件资讯 完美下载小客服 2021-07-17
文章分享

7 月 17 日消息,过去三年,自动驾驶的热度走出了一条微笑曲线。

从搜索指数来看,“自动驾驶”在 2018 年达到高位,2019 年在起起伏伏中回落,并在今年再次来到历史高点。

▲“自动驾驶”搜索指数历年变化

2019 年,Gartner 发布的年度新科技技术成熟度曲线中,用于限定场景的 L4 级别自动驾驶被标注为正滑入低谷期,且距离技术成熟还有超过 10 年的时间。

虽然自动驾驶的发展一直如火如荼,但过去几年间频频爆出负面事件:

2019 年,以色列激光雷达初创公司 Oryx Vision 关停,自动驾驶初创公司 Drive.ai 被苹果公司收购,蔚来、小鹏、理想汽车新造车三势力一整年都在为融资找钱而焦头烂额;

2020 年至今,自动驾驶卡车初创企业 Starsky Robotics 倒闭,无人车独角兽 Zoox 卖身亚马逊,网约车公司 Uber、Lyft 相继卖掉了自动驾驶部门。

不过,转机在今年发生了。

根据 IT 桔子数据,过去三年自动驾驶领域的投资数量逐渐平稳,而投资金额在逐年提升。几年前的自动驾驶创业公司已经逐渐走到创业中后期,资金会越来越向头部集中。

▲ 国内无人驾驶投资数量和投资金额,数据来自 IT 桔子

今年也是“自动驾驶上市元年”,无人驾驶卡车服务商图森未来 4 月登陆美股,成为“全球自动驾驶第一股”;智加科技正在寻求 SPAC 上市;Robotaxi 企业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最快可能在今年完成上市(但滴滴事件可能会对影响中概股赴美上市)。

不过,上市并不意味着自动驾驶的商业化成熟。一般认为,2025 年是自动驾驶大规模商业化落地的一个分水岭。理想汽车创始人及 CEO 李想曾表示,理想汽车卖车的目的是为了在 2025 年拿到自动驾驶企业的入场门票。

哪些场景会最快实现商业化?哪些公司会引领自动驾驶潮流?为梳理当下自动驾驶市场的商业化全景,「甲子光年」根据公开资料,将自动驾驶算法供应商(芯片、激光雷达等供应链除外)所选择的落地场景分为三大类:

(1)三个万亿市场:Robotaxi(无人出租)、Robotruck(无人卡车)、智能驾驶 Tier 1(一级供应商)

(2)两个千亿市场:无人配送和 Robobus(无人公交)

(3)数个百亿市场:港口、矿山、机场、园区等

对于创业公司来说,自动驾驶落地场景的选择就像一场豪赌,有人选择高风险高收益,有人选择低风险易落地,也有人两条腿甚至多条腿走路。无论哪一种选择,都没有标准答案,一切都需要市场和时间来证明。

Robotaxi:华为不看好

2018 年 12 月,Waymo 推出自动驾驶载人服务 Waymo One 在凤凰城上线,这被视作是全球 Robotaxi 商用的开端。两年后,完全无人的 Robotaxi 在凤凰城的郊区上路。

2020 年,国内自动驾驶企业开始发力,4 月 19 日,Robotaxi 服务在长沙正式向所有市民开放,成为首个面向普通市民的 Robotaxi 规模化试运营项目。如今,Robotaxi 已经覆盖了北京、广州、长沙、上海等城市。

Robotaxi,是 L4 自动驾驶场景中最大的蛋糕。

安信证券以“乘客总里程 X 渗透率 X 单价”的公式测算过国内 Robotaxi 的市场规模。其中,2030 年国内的乘客总里程有望达到 10 万亿公里,Robotaxi 的渗透率有望达到 6%~22%,单价在 2 元/公里。综合来算,2030 年 Robotaxi 带来的出行市场有望达到 1.2 万亿~4.4 万亿元的规模。

而根据中金公司的测算,2030 年全球 Robotaxi 的市场空间将超过 2 万亿美元。

▲ 全球 Robotaxi 市场空间,图片来自中金公司

虽然市场空间巨大,但 Robotaxi 也备受争议。

今年上海车展期间前夕,华为智能汽 BU ADS 智能驾驶产品线总监苏箐就表示:“(华为)打死都不会做 Robotaxi,现阶段做 Robotaxi 的企业都得完蛋。Robotaxi 是结果而不是商业目标,中国市场打车体验已经很好,自动驾驶并不会让这个体验更好”。

虽然华为的态度比较极端,但至少说明 Robotaxi 真的很难做,首当其冲的就是竞争参与者众多。根据公司类型,可以分为四大类:

出行服务公司:滴滴、Uber 等;

科技公司:谷歌(旗下的 Waymo)等;

自动驾驶初创公司:小马智行、文远知行、Auto X 等;

车厂:特斯拉、通用(Cruise)等。

如何评判每家自动驾驶企业的技术高低?根据 2020 年加州车管所的 MPI(Miles Per Intervention,每两次人工干预之间行驶的平均里程数)排名显示如下:

不过,文远知行 CEO 韩旭表示,“现在的 MPI 数据都是每一个人给自己出题,自己报成绩,有人在山路跑,有人在地海拔地区跑”。不同的场景、不同的车型都会对自动驾驶汽车的参数指标形成巨大的影响,这样测试出来的数据其实并不具备参考价值。

韩旭认为,应该将自动驾驶产业所有的赛跑选手放到同一条跑道上,同样的场地、同一款车、相同客观的技术指标,让中国所有一线的自动驾驶公司比一场。“这样能让全世界都知道谁的技术好,能够去除很多嘈杂的噪声”。

对于 Robotaxi 的商业化进程,也产生了不同的发展思路。

▲ 图片来自中金公司

而对于哪一种方式更好,业内尚无定论,韩旭曾表示,“都有可能,所有伟大的公司的战略都是打出来的,都是迭代出来的”。

Robotruck:L3 与 L4 之争

Robotaxi 是乘用车,Robotruck 是商用车,两者都是在高速场景的自动驾驶落地。

Robotruck 的应用场景主要有两个:一是干线物流,二是港口物流。Robotruck 虽然和 Robotaxi 一样都属于高速无人驾驶,但由于干线和港口的路线相对固定,因此更容易落地。

其中,干线物流也是一个万亿市场。根据中金公司测算,以 2019~2020 年期间公路货运平均运价为基础,中国公路货运市场空间超过 3 万亿元,而美国则接近 3500 亿美元。

▲ 图片来自中金公司

今年 4 月,成立 5 年的图森未来成功在美股上市,成为全球自动驾驶第一股。

不过,和 Robotaxi 众星捧月截然相反的是,图森未来在上市之前也曾遭受资本冷落。一位投资人告诉「甲子光年」:“去年我们接触无人卡车的项目时,没有几个投资人愿意投。结果图森一上市,很多人都很后悔(错过了)。”图森未来创始人陈默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在 D 轮融资时见了 100 多人,没人相信图森未来会走到量产阶段。

目前,Robotruck 的主要玩家如下:

▲ 图片来自中金公司

Robotruck 的商业模式主要有三个:

在港口场景下,多为封闭或半封闭场景,Robotruck 一次性交付,终端客户的购车费用中超出传统卡车的部分归系统开发商所有,除系统升级外,终端客户无需为 Robotruck 支付系统运营费用。

在干线场景下,道路复杂程度比 Robotaxi 的城市道路更低,系统开发商有两种可选择的商业模式:第一种是定位无人驾驶软件供应商,按运营里程收取技术订阅费;第二种是定位物流服务供应商,按运营里程收取运费,且运价低于当前传统卡车货运价格。这两种商业模式和 Robotaxi 类似。

对于 Robotruck 的市场格局,也有一些辩证的思考。首先是从 Robotaxi 切入 Robotruck,是否属于降维打击?

华创投资合伙人熊伟铭在 2019 年曾评价说:“如果自动驾驶 L4 做好了,(Robotaxi)再来做卡车很容易,现在进不进入货运很多是商业上的考量。”

小马智行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小马智行最早是做 Robotaxi,在 2019 年开始做无人卡车业务,并在今年首次公布独立品牌“小马智卡”,开始两条腿走路。

主线科技品牌公关经理沈钱告诉「甲子光年」,Robotruck 赛道有其自身壁垒,比如多方合作的商业模式,数据、算法、场景的先发优势等。因此,Robotaxi 可以进入 Robotruck,但属于公平竞争,不存在“降维打击”一说。

另外一个争论则是 L3 与 L4 的路线之争。

对于干线物流,以图森未来、小马智行为代表的一派坚持走 L4 路线。在刚刚结束的 WAIC2021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现场,小马智卡负责人李衡宇表示,L3 对于自动驾驶卡车的节能、驾驶更轻松等层面上确实有价值,但如果是从成本降低的角度上看,则行不通。

图森未来创始人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L4 的目的是“无人化”,彻底替代司机,从而降低人力成本,出了事故是技术供应商的责任;而 L3 不能完全取代司机,出了事故责任在人,而这样就达不到降低人力成本的目的。

而以赢彻科技为代表的一派却在实践 L3 的路线。对于此番争论,赢彻科技创始人兼 CEO 马喆人在人工智能大会上表示,业界对于 L2、L3、L4 的讨论“既有意义又没有意义”,有意义的是对法律法规的促进作用,没有意义的是不要在技术上刻舟求剑,如果这个技术不能带来用户价值。

嬴彻科技在用事实证明,在本次人工智能大会上,赢彻科技发布了两款自动驾驶重卡的 L3 级量产车型,分别是和东风商用车、中国重汽联合开发,将在今年年底量产。

智能汽车 Tier 1:本土厂商待崛起

Tier 1,即一级供应商,直接向车厂供应总成及模块,还与车厂相互参与对方的研发和设计,是汽车产业链中最具话语权的供应商。汽车是一个无比成熟的行业,在燃油车时代,诞生了博世、大陆、采埃孚、电装等传统 Tier 1 巨头,新公司几乎没有任何机会。

而现在,电动汽车用电池、电机、电控系统重构了“汽车”这个概念,汽车变成了装着轮子的电池加底盘。传统的分布式电子电气架构正在快速转变,过去几十上百个分散式的 ECU 骤减为 3~5 个“域控制器”。

▲ 图片来自博世

自动驾驶域、智能座舱域、中央控制域是三大主要增量域,自动驾驶域负责最核心的无人驾驶的功能,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厂商涉足这一领域。

佐思智研将自动驾驶域控制器的玩家分为四类:Global Tier1、Local Tier1、自动驾驶域控软件平台厂商、以及 OEM 厂商。

▲ 图片来自佐思汽研

第一类 OEM 主机厂就是以小鹏、蔚来、理想为代表的的造车新势力,已实现或宣布将自研自动驾驶域控制器。因此,他们既是主机厂,也是自己的 Tier 1。不过,主机厂自研域控制器,还是自产自销的属性。

第二类国际 Tier 1 巨头,也在积极搭建独立的软件平台产品以应对竞争。2021 年 CES 采埃孚发布其最新的中间件产品,博世 2020 年也发布了开源自动驾驶中间件 iceoryx(冰羚),同时纷纷组建规模庞大的软件研发团队加快转型步伐。

第三类专注自动驾驶域控软件供应商,其实更准确的定位是 Tier 1.5,上连整车厂和 Tier 1 的软件,下连 Tier 2 的硬件。国内企业中,映驰科技、东软睿驰、未动科技、纽劢科技,以及此前「甲子光年」报道过的国汽智控,也纷纷推出域控软件平台产品,以抢占市场先机。

第四类则是提供软硬件一体的自动驾驶全栈解决方案的 Tier 1,以华为、大疆为代表。

目前,华为 MDC810 计算平台已在北汽极狐阿尔法 S 华为 HI 版上实现量产,为吉利、长安、奇瑞、宝能等配套的国产 ADAS 供应商福瑞泰克已着手域控制器的研发;德赛西威为小鹏 P7 提供自动驾驶域控制器 IPU03,其 2020 年出货量超过一万台,已实现规模化量产,同时基于英伟达 ORIN 计算平台的 IPU04 也处于研发中,计划 2022 年在理想汽车上装车量产。

在创业公司层面,宏景智驾、小马智行、智行者等也纷纷布局自动驾驶域控制器,一方面为自身的系统集成方案配套,另一方面积极开拓 OEM 主机厂客户。

不过,中国智能驾驶 Tier 1 的生态刚刚起步,就已经开始有“内卷”的倾向。

在 6 月 30 日的上汽股东大会上,上汽董事长陈虹明确拒绝使用华为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上汽认为,如果车厂与第三方自动驾驶公司合作,自动驾驶公司就成了灵魂,车厂就成了躯体,而上汽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

值得一提的是,上汽在今年 3 月刚刚投资了自动驾驶创业公司 Momenta,而 Momenta 在 2019 年就推出了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Mpilot。

此前一直有业界猜测华为会不会造车,实际上华为只要做好 Tier 1 的角色,其市场地位就类似“中国的博世”,而我们也一直缺少这个角色。希望在这一次智能汽车浪潮中,中国的 Local Tier1 能够成长为 Global Tier1。

无人配送:格局基本已定

无人配送是低速自动驾驶的重要场景,解决载物的“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目前无人配送最主要的场景是快递和即时配送,后者包括外卖、生鲜宅配、商超零售、医药配送等。

假设一辆无人配送车需要 15% 的运维费用,按使用寿命 3 年计算,摊销到每月成本约为 4792 元,显著低于快递员平均薪酬水平(6281 元)。据辰韬资本测算,2021 年快递和即时物流末端配送总市场规模将超过 3000 亿元,并且还在快速上涨。

早在 2016 年前后,美团、京东、阿里等企业就开始了相关技术研发,近年来又陆续诞生了多家创业公司。2020 年新冠疫情大大加速了无人驾驶末端配送的落地。京东、美团、菜鸟、行深智能等开启外卖、餐饮、快递、邮政等无人配送,新石器、白犀牛参与了武汉雷神山等医院的医疗和生活物资配送。

目前国内布局无人配送运营的企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阿里、京东、美团等自带物流配送业务的科技公司,采用软件自研 + 硬件采购 + 自运营的方式,通过无人配送实现旗下物流配送体系的降本增效,三家目前都在试运营阶段,运营车辆数在几十台到百余台之间。

第二类是从自动驾驶技术切入特定场景的初创公司,期望在低速载物场景实现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比如白犀牛联合永辉超市推出零售无人配送,行深智能在江汉大学、苏州高铁新城推出无人配送和无人零售等。

第三类是有主机厂及 Tier1 背景的企业,如毫末智行、东风,这类企业有传统汽车制造业基础,首先从底盘、车辆供应角度切入市场,并提供无人配送解决方案。

▲  图片来源中金公司

去年,前投资人、易咖智车 CEO 舒亮告诉「甲子光年」,低速无人配送小车赛道的入局窗口期可能不会延续太久了,“在 2020 年末还未进入的创业公司,留给他们的机会可能就只存在于一些很细分的场景中了。”

Robobus:to G 的新生意

除了物流需要“最后一公里配送”之外,人也需要“最后一公里出行”,这就是 Robobus,也称作无人小巴。

在城市中,车流从主干道进入支部的微循环道路系统,再汇入其他干道的过程,称为城市道路交通微循环。目前,国内的微循环公交应用正在迎来爆发期,东莞市已经开通 20 条微循环公交路线,投入 140 辆微型巴士;广州市开通了 4 条便民路线,投入的便民车数量超过 100 台。

公开道路的 Robobus 形态有两种,第一种是介于乘用车与传统公交之间的微循环巴士,可以拉 9~15 人,其代表企业为轻舟智航。轻舟智航推出的“龙舟 ONE”已在苏州、深圳、武汉、无锡等城市落地,此前已在江苏启动全国首个常态化运营的 5G 无人公交项目。

第二种普通公交车的智能化改造,一般为 32 座车型,其代表企业为希迪智驾。去年 7 月,希迪智驾以 1 亿元的总价中标长沙市政府“头羊计划”中的“数字交通车载智能终端技术改造项目”,其具体内容是在 2020 年内,完成对 2000 余辆公交车、400 辆渣土车和 400 辆环卫车的智能改造,通过后装的定制化的 C-V2X 车载设备 OBU 3.0,在道路上安装的智能红绿灯等路侧设备以及云端系统的协同,提供辅助驾驶和公交优先等功能。

相比 Robotaxi 是一个 to C(自己做运营)或 to B(技术提供方)的行业,Robobus 更像是一个 to G(政府部门)的项目。Robobus 偏向城市基础交通设施概念,地方政府的需求也不仅仅是“自动驾驶”,而是内涵更广阔的“智能驾驶”—— 是智慧交通和更大范畴的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 Robotruck 的情况类似,Robobus 也会遇到 Robotaxi 的降维打击问题,而且由于都是载人,两者会更加接近。对此韩旭曾有过这样的表示:“今天你做低速、慢速物流园区,很有可能在未来 3~5 年内会被一个强大、占据战略市场的 L4 级自动驾驶公司降维打击,这是会发生的事情。”

文远知行也身体力行,在去年下半年落地与宇通集团合作的 Robobus,目前已在广州生物岛、南京生态岛与郑州进行路测与试运营。

目前来看,公开道路的 Robotaxi 和 Robobus 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融合。技术上,轻舟智航这家出身 waymo 的团队,是用 Robotaxi 的技术打造 Robobus,轻舟智航将之称为“高配低打”;战略上,轻舟智航将于今年年内提供共享网约巴士服务,类似“网约拼车”,乘客可前往固定站点,并通过小程度预约站点上下车。

这样一来,轻舟智航就通过 Robobus“升维入侵”到了 Robotaxi 的市场。如果我们参考网约车的发展历程,或许打车和拼车,本就不是两回事。

上述提到的万亿市场和千亿市场的落地场景主要是公开道路场景。除此之外,还有数个封闭、半封闭场景,包括港口、矿山、环卫、机场、园区等等,它们的市场空间也在数百亿至千亿之间。

辰韬资本曾推出过港口、矿山等自动驾驶细分领域报告,列出了各领域的代表性公司。

▲ 国内矿山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商(部分)

这些封闭/半封闭场景的无人驾驶有一个共同点:路线复杂程度更低,商业化落地更快。

根据中金公司的测算,L4 级无人 Robotruck/Robotaxi 直到 2025-2030 年才开始商业化落地,而 L3 级高速公路有条件自动驾驶、L4 级自主代客泊车、矿区自动驾驶和无人末端配送等场景将在 2025 年前量产落地。

▲ 图片来自中金公司

一边是市场更大、赚钱更慢,一边是市场稍小,赚钱更早。选择短期还是选择长期,对于创业者来说两边都需要平衡。

另一个常见的现象是,很多公司都会选择做两个以上的场景,比如做 Robotruck 的企业往往都会做干线物流和港口两个场景,做 Robotaxi 的企业会涉足 Robobus、Robotruck 甚至 Tier 1,做 Robobus 的也会选择去做矿山等等。自动驾驶本身是一件比较烧钱的生意,创业公司是否有足够的精力和财力多条腿走路?

除了自动驾驶技术本身在不同场景的通用性,更重要的是商业上的考量。希迪智驾联合创始人兼 CEO 马潍曾向「甲子光年」表示:“既然你看好一个方向,应该把别的砍掉只做一件事。这话听起来是对的,但问题是,现在是(智能驾驶)大革命的前夜,很多事都在快速变化,把握节奏才是关键,所以专注和单一之间一定要做合理取舍,避免方向正确,却一脚踏空的窘境。”

本文提到的所有自动驾驶应用场景,可以概括为四种商机:

一是技术商机,Robotaxi 是一个典型代表:以新技术扩大演示规模,积累测试里程,大数据轰炸,然后继续融资做研发和迭代或被大公司收购,这条路非常考验公司的融资能力。

二是政策商机,在中国就是“交通强国”和新基建带来的机会,具体表现为政府对智慧道路、智慧园区、智慧城市的基建投资,Robobus 是一个典型代表。

三是市场化商机,它是向全无人驾驶挑战的过程中溢出的机会 —— 比如一些重卡自动驾驶公司的短期目标已从替代司机(L4)变成节省能源或减少事故(L3),“不是说只有无人化才能盈利”;以及降本增效成为刚需、技术路线也不是非常复杂的各个封闭、半封闭应用场景。

四是生态和产业链商机,比如大量汽车行业外的公司如华为、英伟达、大疆、腾讯、阿里等的进入带来的商业模式创新、合作方式创新的另类商机。

对于创业公司来说,自动驾驶落地场景的选择就像一场豪赌,有人选择高风险高收益,有人选择低风险易落地,也有人两条腿甚至多条腿走路。无论哪一种选择,都没有正确答案,一切都需要时间来证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