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诺给员工“一人一套房”之后,董明珠又放大招了。6 月 20 日,格力正式公布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草案)。
简单来说,12000 名格力员工可以以低于市场价约 50%的价格买格力股票,而董明珠拟认购股数上限高达 3000 万股,拟出资金额上限为 8.3 亿元,占持股计划的 27.68%。
一般员工持股计划起着激励公司员工的作用,往往透出看好公司前景的信号。然而资本市场似乎并不看好本次格力推出的员工持股计划,6 月 21 日,格力收盘价为 51.11 元/股,下跌 4.79%,其市值也较上一交易日蒸发 155 亿元。
资深家电分析师梁振鹏告诉搜狐科技,格力股价下跌与员工持股计划不一定有必然联系。“格力 2020 财年业绩表现不好,近期股价一直在下跌,但员工持股计划确实引发了部分投资者的担忧,毕竟认购价相对较低。”
值得一提的是,格力于 21 日晚发布新公告,称公司董事会收到公司股东珠海格力集团有限公司提交的临时提案,提案具体内容与该员工持股计划相关,6 月 30 日格力股东大会将审议该持股计划的议案。
具体来看,格力员工持股计划称,股票规模为不超过 10,836.58 万股,占格力当前总股本的 1.80%,资金规模不超过 30 亿元,拟参与员工持股计划的员工总人数不超过 12000 人,股票来源为公司回购专用账户中已回购的股份。
参与持股计划的员工将以 27.68 元/股认购公司回购而来的股份,等于此前回购股份均价的 50%。而格力上周五收盘价格为 53.68 元/股,21 日收盘价为 51.11 元/股。
如果顶格认购,并按照格力 21 日的收盘价来算,相当于参与计划的员工能赚约 25 亿,每人平均赚大概 20 万元。有投资者认为,回购股价折价高达 50%,参与计划的员工相当于“躺赢”,这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
“格力股票都下跌到 50 块钱了,市盈率也跌破 15,而一般上市公司市盈率在 15~20 倍比较合理,所以未来股价继续下跌的空间我认为不是太大。”梁振鹏认为,现在员工如果 20 多元就可以买到格力的股票,那肯定是赚了。
况且,本次员工持股计划的考核指标也设置得相对“简单”。比如,在公司业绩考核方面,2021 年净利润较 2020 年增长不低于 10%,2022 净利润较 2020 年增长不低于 20%。而格力净利润其实已经连续两年走低,2020 年为 221.75 亿元,同比下滑 10.21%,2019 年为 246.97 亿元,同比减少 5.75%。
需要注意的,格力本次推出的半价股权激励在 A 股市场并非罕见。2020 年 4 月 30 日,美的推出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授予价格为 26.01 元,是计划公布前一个交易日美的股票交易均价的 50%。2019 年 8 月 5 日晚间,伊利公布了类似的半价股权激励草案,随后伊利股份暴跌 8.8%,当时有网友批评伊利“吃相难看”、“白送”。
另外,格力也对参与持股计划员工的股票交易进行了严苛的限制,“躺赚”并不简单。计划指出,在从公司退休前,因员工持股计划股票权益过户至个人证券账户而直接持有的股票,由工 会按照工 会的意思表示行使表决权(不含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所持股份的表决权),未经工 会事先书面确认,不得自行出售或设定质押。
总体来看,家电分析师刘步尘告诉搜狐科技,员工持股计划对格力电器核心管理层及部分员工是有利的,但对众多格力电器股民可能是不利的。
而此次持股计划中,董明珠拟认购 3000 万股,拟出资金上限 8.3 亿,占本次员工持股计划的 27.68%,如果董明珠顶格认购,入手浮盈超过 7 亿。
刘步尘认为,假如一个公司在推行股权激励时核心决策层股份占比明显偏大,且获得股份的代价明显偏低,很容易给外界留下“利益输送”的口实。
去年 11 月,中颖电子推出了股权激励计划中,授予价格也低于市场价半价,当时深交所要求中颖电子说明是否存在输送利益以及是否损害上市公司股东利益。
“员工持股计划本身是一种股权激励,对为上市公司对做出卓越贡献的核心员工进行奖励,不一定要和利益输送挂钩。”而梁振鹏认为,如果格力的股东大会、董事会批准了这个方案,就说明董明珠个人是被认可的,因为毕竟董明珠在近 10 年是格力的主心骨,她个人对格力贡献是最大的。
与其他诸多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相比,董明珠 27.68% 的认购份额也并不算“离谱”。比如去年 9 月,美的集团下属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美的董事长方洪波持有份额占平台比例居于首位为 32.4%。
事实上,回归员工持股计划本身,计划起到的更大作用仍旧是将核心员工利益与公司利益深度捆绑,尽量避免核心人才的出走。就在上周,董明珠称格力第一批 3700 套住房即将优先分给优秀员工。无论是给员工发股票,还是分房子,都可以看出董明珠对人才的重视。
刘步尘指出,“格力当务之急就是留人,研发最高负责人黄辉走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部分格力研发人员的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