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者(wmzhe.com)网站以软件下载为基础,改版后的网站对功能性板块进行扩充,以期能够解决用户在软件使用过程中遇见的所有问题。网站新增了“软件百科”、“锦囊妙技”等频道,可以更好地对用户的软件使用全周期进行更加专业地服务。
可以瞬间填满磁盘空间和释放磁盘空间。可以快速在自定义位置生成指定数量和指定大小的文件。速度超乎想象,无论你的硬盘有多大,0.3秒之内即可将其填满。
"锦囊妙技"栏目是聚合全网软件使用的技巧或者软件使用过程中各种问题的解答类文章,栏目设立伊始,小编欢迎各路软件大神朋友们踊跃投稿,在完美者平台分享大家的独门技巧。
本站文章素材来源于网络,大部分文章作者名称佚失,为了更利于用户阅读和使用,根据需要进行了重新排版和部分改编,本站收录文章只是以帮助用户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修改或删除,谢谢合作。
软件大小:105.13 KB
某用户为机器加挂了一块硬盘,构成双硬盘。因为考虑到Windows98能自动检测到新装的硬盘,所以没有在CMOS中进行设置。进入Windows98后,在"我的电脑"中找不到新装的硬盘。 其实,在某些老的主板上,Windows98并不能一定自动检测到新安装的硬盘。需要在COMS中进行相关的设置。有的用户在更换双硬盘中的一块后,直接启动系统,在自检时报错"Second slave disk failure"。这是因为系统不能自动检测到新的硬盘,原来安装到第二从盘位置的硬盘和新的硬盘参数不一致,引起出错。 1.双硬盘的安装 在安装双硬盘中,正确的连接和设置是很重要的。为了避免这样那样的错误,在安装双硬盘时,应该按下面的步骤进行操作。 如果有了第二块硬盘,也并不表示一定就能装上电脑使用。因为除了要有两块硬盘外,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才能正常使用两块以上硬盘。 (1)有新增硬盘的安装空间 这个问题不大。因为所有的机箱内至少有两个5寸安装框(光驱尺寸),就算光驱占用一个,应该还空一个,如果你新加的硬盘是昆腾"大脚",那么正好直接安装;如果新增加的是3寸硬盘,那么就必须有3寸盘的安装位置,如果没有,就必须找一副硬盘支架或安装框,将硬盘安装在支架或框上后,再安装在机箱中的5寸框内。 (2)机箱电源能满足新增硬盘电源需求 一般机箱中的电源输出功率都在200W以上,按理说加块硬盘应该没问题。但如果你的机箱内已经增加了Voodoo类显示于卡。另外,又使用了内置"猫"甚至还有什么视频采集卡等,那么就要考虑电源是否还能再提供12W左右功率去支持一块硬盘。现在的硬盘正常运行时约需消耗12W电功率。以昆腾(Quantum)"火球"为例,容量为6.4G的硬盘需要电源提供约12W(5V/650mA和12V/720mA)功率。希捷(Seagate)盘虽然大都不标电流参数,但其功耗和昆腾盘差不多。就是功耗最小的西数(WD)盘,也只比其他品牌同等规格硬盘低20%左右。所以在增加新硬盘前不妨检查一下机箱电源输出功率,如果小于230W应该换成23OW或更大些的电源,以防增加硬盘后电源功率不足出麻烦。 (3)尚有空闲的硬盘线插头 现在586以上电脑主板都能提供2个EIDE接口,可接两根双插头的40芯硬盘线(数据线)挂四块IDE兼容设备,按一般的配置两根电缆可接四块诸如硬盘、光驱或ZIP高密软驱等IDE设备。但如果你只有一条40芯数据线,就赶快再买一根预备着。 当以上几个条件都具备后,在安装到机箱中以前还将两块硬盘按自己的意愿分别设置成主盘和从盘,这样安装后才能被系统接纳正常使用。 2.主、从盘的设置 主、从盘的设置可按以下两种方法进行: (l)完全由硬盘跳线器设置 所有的IDE设备包括硬盘都使用一组跳线来确定安装后的主、从状态。硬盘跳线器大多设置在电源联接座和数据线联接插座之间的地方,通常由3组(6或7)针或4组(8或9)针再加一个或两个跳线帽组成。另外,在硬盘正面或反面一定还印有主盘(Master)、从盘(SIave)以及由电缆选择(Cable select)的跳线方法。 各类硬盘的跳线方法和标记说明大同小异,所以这里只将昆腾和希捷硬盘的跳线方法简单介绍如下,,对于其它品牌硬盘可以参照进行。 昆腾硬盘的跳线器通常有9针4组,其中一根叫"Key",用于定位,以便用户正确识别跳线位置。 希捷盘可以说是跳线等标志最详细的硬盘,以希捷ST33221A为例,硬盘上不但印制了跳线说明,而且还标明电源线和硬盘线的正确联接方法。跳线时前三种设置比较常用,后两种即"与非ATA兼容设备合用"和"容量小于2.1G(4096柱面)"两种设置比较少见。 (2)由硬盘跳线器和40芯特制硬盘跳线配台确定 这种主、从盘的设置是先将硬盘跳线设置在"电缆选择有效"后,然后再根据需要,将主、从盘联接在对应的硬盘线插头上。硬盘主、从盘状态的设置取决于硬盘与硬盘线的联接插头。通常联接硬盘线中段插头的盘是主盘,联接在硬盘线尽头插头上的盘就是从盘。 采用这种方法设置主、从盘时,必须将联接在同一条硬盘线的所有IDE接口设备(包括光驱等)跳线器设置在"电缆选择"位置。 能决定硬盘主、从盘状态40芯硬盘线是特制的。制作方法是将普通40芯硬盘线的第28根线(从第1根红线或其它标记开始数)在两个硬盘插头之间的位置上切断后做成的,切线时注意不能弄断其它线。 使用特制硬盘线确定主、从盘状态的优点是使用方便。当需要交换硬盘主、从状态时,只要将联接的硬盘线插头位置对调一下即可,不需要拆下硬盘来重新跳线。 3.合理联接双硬盘 一般情况下硬盘和光驱可以按在机箱中的安装位置就近联接,但考虑不同型号、规格的硬盘以及硬盘与光驱的之间数据传输率不同,所以可根据具体IDE设备的实际情况按以下方法联接。 (1)双硬盘同线联接 如果新加硬盘与原使用的硬盘型号或接口标准(指电脑启动时检测并显示的硬盘和光驱接口类型如Ultra DMA2或Mode 4等)相同时,可以联接在同一根硬盘线上。 (2)双硬盘分线联接 在大多数人的电脑中是将硬盘和光驱分别接在第一(Primary)硬盘线和第二(Secondary)硬盘线上,用意是不想让速度馒的光驱影响速度快的硬盘。因此我们在增加第二块硬盘时,同样可以按此思路将速度慢的硬盘当作从盘与光驱使用同一条硬盘线。 4.新增硬盘的安装 (1)安装不同规格的硬盘 现在我们使用的硬盘是以3寸盘为主,因此如果我们机箱中找不出安装3寸盘的合适位置,就必须使用前面所提到的硬盘支架或适配框,然后再安装在5寸框中。 (2)正确联接电源线和硬盘线 在硬盘固定好之后,我们可以按确定好的主、从盘来联接电源线和硬盘线。 5.新增硬盘的设置 在硬盘安装并联接好后,就可以给电脑加电进入CMOS进行必要的设置。增加硬盘只要对CMOS菜单的"STANDARD CMOS SETUP"和"INTEGRATED PERIPHERALS"两项中部分内容进行设置就可以了。 (1)"STANDARD CMOS SETUP"设置 在此项中主要是设置硬盘的IDE联接类型。过去我们必须在CMOS中为硬盘输入柱面、磁头数和扇区等参数,而现在我们只要将CMOS主菜单中"STANDARD CMOS SETUP"项将要使用的接口都设置成"AUTO"即可。以后当电脑加电时检测到某一端口接有硬盘,会自动对其进行正确的设置,然后将硬盘接口类型和参数显示在屏幕上。 虽然也能事先用COMS菜单的"IDE HDD AUTO DETECTION"对已经安装的硬盘进行检测,然后按提示设置参数并将接口类型设为"User",这样从理论上说可以使电脑启动时速度快一些,建议先设成"AUTO",这样方便安装第二块硬盘。 (2)"INTEGRATED PERIPHERALS"设置 在这一项中我们需要设置硬盘的接口标准、硬盘Ultra DMA接口的支持,主板上的IDE接口有效等。 当CMOS中的必要设置完成后退到主菜单按"F10"键或选择"SAVE&EXIT SETUP"退出CMOS重新 启动系统,如果此后电脑正确检测到所有硬盘和光驱并能正常进入操作系统,那么就一切"OK"了,此后你就可以按自己的意图去处理了。反之,电脑没有能正确检测到所有硬盘和光驱,那么就是在安装或设置中出现问题,或者是新加硬盘与原硬盘甚至与主板之间出现了兼容问题,如果这样可参考以下情况处理。 6.安装双硬盘时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1)优先选择与原硬盘同品牌的硬盘 在新增或升级硬盘时,尽量优先选择品牌相同的硬盘。因为不同品牌硬盘在同一条硬盘线上使用可能会出现兼容问题。 如果电脑启动时检测不到或只检测出一块硬盘的情况时,在确认两块硬盘跳线设置都没有错误的前提下可先断开原使用的硬盘再重新开机,如果这时电脑能检测出新加硬盘,那么就是两块硬盘兼容有问题。解决方法是将新硬盘放在第二硬盘线上使用。如果必须使用同一硬盘线,那么就将两块硬盘的主、从关系对换一下,如果开机后一切正常那么就只好保持现状了。 (2)注意同线联接的其它IDE设备主、从设置 如果新增加的硬盘与光驱等设备一起接在第二硬盘线上时,要注意光驱等设备的主、从盘设置不与新加硬盘相冲突,否则也会出现主板检测不到新增硬盘或者找不到原光驱的问题。 (3)硬盘与主扳的兼容问题 根据笔者使用经验,2G以上容量的硬盘很少出现与主板IDE口的兼容问题,但1G以上,2G以下的硬盘可能会与主板出现冲突。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可以调整一下跳线方法试试。 例如有一次向微星5184主板上安装WD1.6G硬盘时,出现了主板找不到硬盘现象。当然硬盘是好的,在检查该硬盘的跳线器后,索性将只有"MS"(主)、"SL"(从)和"CS"(电缆选择)三种方式跳线器上的所有眺线帽都拿掉后,反而能正常当主盘使用。 (4)双硬盘联接同一硬盘线时避免超频 从某种意义上说,硬盘超频比CPU超频更危险,因为硬盘超频失败将可能破坏盘上数据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而同一根硬盘线挂两块硬盘时比只挂一块硬盘超频的成功率要低(负载重,数据脉冲畸变更严重),因此要充分了解自己所用硬盘的超额性能,除昆腾和西数盘(可能还有其它品牌)硬盘外,绝对不使硬盘工作在(75/2)或(112/3)MHz以上时钟频率上! 以上内容虽然是关于增加第2硬盘的,但增加其它IDE兼容接口如MO(磁光驱)、CD-RW(可擦写刻录光驱)、LS-120和ZIP软驱等设备时都可以按以上方法进行。
disk安装时指把系统安装到整个硬盘上 。 partition是指把系统安装到指定的分区上。 现在新电脑硬盘格式基本都是GPT,所以将硬盘格式转换为MBR。 可以直接从这个界面按shift+F10进入命令窗口。 输入Diskpart,回车 输入list disk,会出现硬盘信息,disk0就是硬盘,disk1是U盘 输入select disk 0(选择硬盘) 输入clean(清空硬盘,所以请先备份) 输入convert mbr 输入create partition primary size = 2048000(以M为单位,200GB) 输入format fs = ntfs quick(转换为NTFS格式) 输入exit(完成操作) 输入exit(关闭命令窗口) 拓展资料:安装电脑系统 1、首先,需要制作一个系统u盘。先下载安装好“ultraliso”软件。 2、然后打开ultraliso会弹出一个框,点击其中的“继续使用”。 3、然后,点击左上方的“文件”,打开。 4、在其中找到下载的系统文件,然后点击“打开”。 5、然后,点击上方的“启动”按钮,写入硬盘映像。 6、在弹出的操作框中,其中的“硬盘驱动器”,选择你的U盘,然后点击“格式化”。 7、然后,弹出一个框,在其中的“文件系统”下边选择“NTFS”。 8、然后点击界面下方的“开始”。 9、随后会弹出一个框,点击“确定”。 10、格式化完成后,点击“写入”。 11、然后,等待其写入完成即可。这样一个系统优盘就做好了。
没有图片,判断起来比较困难。 建议拍照来看一下。 或者先确认以下信息: 硬盘分区表格式是MBR?还是GPT格式? 主板设置:是Legacy(传统BIOS)还是UEFI状态?Secure Boot(安全启动)选项是否处于开启状态?SATA设置在AHCI还是IDE状态? 要安装的操作系统是什么?64位的还是32位的? U盘(或光盘)中的系统支持UEFI启动还是Legacy(传统BIOS)启动?还是两者都支持? 如果U盘(或光盘)中的系统支持UEFI启动,再检查是否支持secure boot(安全启动)?(或者说系统内核版本是什么?)
民用固态硬盘怎么样主要看:1.芯片,2.主控,3.接口,4.实际读取速度。 1. 芯片分为tlc,mlc,slc三种,一般情况下现在使用的tlc和mlc,slc的已经极少了,越靠前越贵越强,不过现在很多厂商能把mlc和tlc速度做的差不多了。 2. 主控市面上比较常见的固态硬盘有LSISandForce、Indilinx、JMicron、Marvell、Phison、Goldendisk、Samsung以及Intel等多种主控芯片。主控芯片是固态硬盘的大脑,其作用一是合理调配数据在各个闪存芯片上的负荷,二则是承担了整个数据中转,连接闪存芯片和外部SATA接口。不同的主控之间能力相差非常大,在数据处理能力、算法,对闪存芯片的读取写入控制上会有非常大的不同,直接会导致固态硬盘产品在性能上差距高达数十倍。 3. 主流的接口是SATA(包括3Gb/s和6Gb/s两种)接口,亦有PCIe 3.0接口的SSD问世。后面的那种更牛逼。 4. 这个只有自己跑跑看了。